当前位置: 首页 » 湖湘文化 » 文学园地 » 正文

刘禹锡秋词二首 常德人应该朗读一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16  浏览次数:583

【诗篇】

其一

其二


词句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⑸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

⑹入骨:犹刺骨。

⑺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缘起】

当地百姓看见他的车架在路上腾起烟尘,着实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终于迎来了一位为民做主的父母官。

当然不是说人不一样,刘禹锡还是那个刘禹锡,但他去常德(唐朝时为朗州)并不是做什么刺史、州府等地方官,而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司马”。


刘禹锡这时的处境,与苏轼被贬黄州时如出一辙,困顿不堪。虽然在朝廷上,胳膊拧不过大腿,斗输了,但刘禹锡的心态很好,心气儿没丢。朗州的百姓没有盼来体察民情的父母官,却等来了一个命硬的“司马”。


刘禹锡活动在中唐,这并不是一个愤青的年代,刘禹锡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愤青形象。

可还是那句话,胳膊拧不过大腿,唐王朝在歪路上实在走了太远,不太好回马掉头了。


但革新就意味着蛋糕的重新分配,你没本事让别人交出既得利益,自己就等着被人家一脚踢下台吧。

刘禹锡去了朗州,柳宗元去了永州,都在当地有一番文学建树。


第一首诗的内容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直接来说它特别的地方。

开头便是标新立异,“自古逢秋悲寂寥”,言下之意已然明显,从古至今的这些酸文人,就只知道伤春悲秋,暮春到了要感伤春天的离去,秋天来了又要感叹秋风多凉,草木多可怜。

第二句,刘禹锡也把自己的论点抛了出来:要我说啊,这秋天不比春天好多了!

刘禹锡确实也是这么干的。

他说:“你看啊,这秋日的晴空里,一排鹤直向云空飞去,这场面难道不壮观吗?不够有诗情画意吗?”

但如果整首诗就是一个辩驳,未免太无聊了些。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并不悲凉,并不寂寥。悲哀的是部分士人的人生罢了。

所以说到底,秋天只是一个载体。诗言志,人们作诗悲秋,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悲伤与寂寥。

还是那句话,人生不顺,心气儿不能丢。

这也是这首诗里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我们的老一辈赶上新中国的建设,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为自己的家庭打下一片基业。

经历一点风吹雨打,玻璃就碎了,花就凋谢了。

一帆风顺的人生,涉世未深的赤子之心固然可爱,但历经风霜却更加鲜红有力的心脏却是人生更好的礼物。


第二首就比较常规一点,以景色起笔。

山、水、霜、树。明、静、夜、红、黄。很简单的一个字,但感觉一整个秋天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试着在秋天登高远望,高楼上的秋风清冷入骨,让人精神一振。

但秋风不同,他砭人肌骨令人清醒,是疯狂中人的一剂良药。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湖湘文化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湖湘文化
推荐湖湘文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