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湘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红色汝城彰显党的初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29  浏览次数:561

红色汝城沙洲村


在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发现的红军借据。

(中共驻汝城湘南特别委员会旧址。)

半条被子纪念广场


湘赣边,一片被英雄鲜血染红的土地,一片被理想之光照耀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

革命老区汝城,镌刻了多少红色印记啊!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红军长征途经该县,为阻挡红军向西转移,国民党在桂东—汝城—广东仁化城口一带设置了第二道封锁线,沿途山高林密、碉堡密布。红军途经该县,短短16天时间,留下了“长征宣言书”“一张借据”“半条被子”“石壁山上天兵降”“青石寨阻击战”等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齐心抗敌的赞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该县党员干部与群众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摘掉贫困帽。2018年底,汝城实现整县脱贫,8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至去年底,全县累计脱贫18943户6177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19.81%下降至0.46%。


“一纸宣言”跟党走

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在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红色旅游景区“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一角,一张发黄的《出路在哪里》(复印件)的长征宣言书引人注目。这张长征宣言书原件是在原郴县一位姓黄的居民家发现的,后来他捐赠给了湖南省博物馆。

读了这则宣言书上面的文字,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的那段烽烟岁月。

“……我们穷人、我们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劳苦民众,不要再受帝国主义国民党豪绅地主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我们要大家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暴动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豪绅地主的统治,建立我们工农自己的军队,工农兵自己的政府,这种工农的军队就是红军,这种工农兵的政府就是苏维埃政府。”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红军,就是你们的出路……”

“……坚决的为了你们自己的出路而斗争!不要惧怕卖国贼刽子手国民党军阀,不要惧怕豪绅地主资本家。他们那里只有少数人,我们这里有着千百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还有我们自己的红军与苏维埃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

“《出路在哪里》是中央红军长征后发出的第一份公开宣言书。”汝城县党史研究员徐宝来介绍,“为得到当地群众支持,1934年11月7日,毛泽东、朱德分别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名义,在汝城小垣大山村起草,在文明司发布《出路在哪里》宣言书。”

此后,《出路在哪里》宣言书在汝城延寿、岭秀等地开始印刷、散发,一路跟随红军贴到陕西,为红军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挫败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及其他地方势力企图利用民族矛盾打击红军的阴谋,取得了长征最后胜利。

《出路在哪里》广泛宣传的史实,80多年后在文明瑶族乡五一村得到印证。

2017年6月25日,徐宝来根据五一村村民朱龙山提供的线索,到该村拍摄红军张贴的红军宣传单。这张残缺不全的宣传单,就是《出路在哪里》,它被石灰粉刷的《毛主席语录》覆盖了三分之二,未粉刷部分斑驳陆离,字迹隐约可见。

徐宝来说,宣传单贴在村民朱武昌房子的东北角,据63岁的村民朱云保反映,他10多岁时就看见过这张宣传单,左下角有毛泽东、朱德的署名。它的排印格式与湖南省博物馆的那份《出路在哪里》完全吻合。

《出路在哪里》为长征沿途各族人民指明了方向,看到了出路和希望,大家纷纷支援红军,加入红军队伍。

红军长征经过汝城18个乡墟,翻越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120余座,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摧毁敌人碉堡100余座,伤亡9700余人。在群众鼎力支持下,红军胜利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一纸宣言”跟党走!徐宝来告诉我们,当时,全县有数万群众自愿为红军做事,1000余人主动参加红军。


“一张借据”民拥军

11月12日,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瑶族村拥军广场上,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搭建舞台、架设灯光,为即将召开的2020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汝城分会场开幕式做准备。

广场后方,是村民胡四德的旧居,也是1996年发现红军借据的地方。此时,胡四德的堂玄孙胡爱兵一边擦拭灶台,一边细细念叨着。

“村支部书记说,节会当天肯定会有游客问我这段故事,虽然听家里老人说过很多次,还是要多回忆一下,才能更准确的还原历史。”胡爱兵说道。

灶台一旁的小洞,就是藏借据的地方。一张借据,装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被深埋在此数十年。

“我先跟你们讲讲,也当是预习吧。1934年11月6日,红军长征先遣队到达我们官亨村……”听着胡爱兵的讲述,我们的思绪被拉回到86年前。

当时,不明真相的当地瑶民因为害怕,纷纷赶着家畜,扛着稻谷躲进了山里。

为了消除群众疑虑,红军在村宗祠、学校旁自扎草棚,并严令战士不得在农户家借宿,更不得私拿农户的一钱一物。东躲西藏的瑶民这才发现,红军根本不是国民党所宣传的那样,于是放心地回到瑶寨里,并想方设法帮助这支英勇仁义之师。

“由于几天没有吃东西,一些红军战士饿倒在地。村里德高望重的胡四德见状,当晚就招来族人商讨如何帮助红军筹粮。”胡爱兵对爷爷们讲过的故事记忆犹新,“在胡四德的带领下,各家各户自发带着粮食家禽纷纷赶来,全村一下子筹集了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交到红军司务长叶祖令的手中。这在当时,相当于全村半年的口粮了。”

正当红军在延寿休整之际,敌人追了上来,三面夹击红军。村民们自告奋勇,主动给红军带路,做担架抬伤兵、治疗伤员,在村宗祠、凉亭生火取暖做饭。在瑶民的帮助下,红军血战3天3夜后取得胜利,得以顺利通过延寿。

胡爱兵一边讲述当年的故事,一边带着我们走进官亨村的胡氏宗祠,这座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祠堂,经历着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民拥军的感人故事。

红军准备向西转移时,叶祖令在村宗祠旁找到胡四德,恭敬地行了个军礼:“现在红军筹款非常困难,一时拿不出钱还清您的损失,报答您的大恩大德。我们实在欠您太多了!”他解开上衣军扣,从左胸褡布里拿出土纸,在祠堂桌子上蘸笔写了一张借据,并盖上印章,然后郑重交给胡四德,承诺革命胜利后一定兑现。

红军转移后,胡四德就悄悄将借据藏了起来,直到去世也没有拿出来。直到1996年,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在老屋里准备砌新灶时,才发现老灶台的内壁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铁盒里装着的正是那张红军借据。

胡运海将此事层层上报,想要找到当时写借据的叶祖令。然而,令人悲伤的是,时年28岁的叶祖令早已在长征中英勇牺牲。

1997年5月17日,当地政府按照现价折款,向胡运海兑现1.5万元,兑现了叶祖令的承诺。随后,胡运海将其中1万余元捐献给村里的学校。

如今,这张借据的复印件,存放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每当人们到来,讲解员都会详细讲述借据背后这段感人的历史,传递延寿瑶民与红军的珍贵情谊。


“半条被子”军爱民

在沙洲村民俗广场,冬日的暖阳照在“半条被子”的雕塑上,熠熠生辉。广场周围,是连接到村民家的青石小路。沿着小路,我们来到了半条被子的主人公徐解秀的旧居。

此时,82岁的朱中雄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他是徐解秀的小儿子,每天都会来到这里,扫扫灰尘蛛网,若是来了游客,他就义务当导游,介绍当年3位女红军住过的房间。

“妈妈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见到3位女红军……”朱中雄回忆道,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抵达文明司,红军卫生部、干部团驻扎沙洲村。

不少村民见状都躲到了山里,当时34岁的徐解秀因为裹了小脚,又带着刚满一岁的儿子,没能上山。3位女红军来到她家,跟她拉家常,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乡们不要害怕,可以放心回到家里。

徐解秀通过接触发现,这次来的部队确实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国民党军队不同,有些红军看见村民家门口有柴火就帮着劈柴,有些看见水桶里没有水了就去挑水。

屋外风雨交加,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衣服都湿透了。看到他们这么艰苦,徐解秀就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烧起热水给她们洗脚、洗澡,煮饭给她们吃。

“因为家里穷,当时我家的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我母亲睡一张床,盖一条行军被,而我父亲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朱中雄说,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则帮红军战士们煮饭。

3位女红军在徐解秀家里住了3天,正准备继续向西转移时,看到她家连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准备把被子留下来。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推来推去,争执不下。其中一名女红军就用剪刀将自己的行军被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

女红军对徐解秀说:“以后解放了和平了我们还会到这来看你们,买床新的被子给你们。”

朱中雄带着我们走进3位女红军住过的房间,房间很简陋,摆放着一张木板拼成的床和一个衣柜。“那3位女红军走后,我母亲就没有再动过这个房间,心里一直在等着她们回来看看。”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直到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看到这个故事的报道后,在全国发起寻找3位女红军的活动,委托他人于1991年农历腊月给徐解秀家人送去一条被子。遗憾的是那3位女红军一直没有音信。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见证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8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条件支持是长征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强后盾,80多年后的今天,只有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才能不负人民重托。

新时代汝城的广大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砥砺前行,深入开展“开门办公”“日访夜谈”等活动,党群干群携手同心,演绎着新时代的鱼水深情,促进了脱贫攻坚,推动了乡村振兴。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湖湘文化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湖湘文化
推荐湖湘文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