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归位,众神回避
独钓渭滨,意在姬昌
但到了姜尚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王位可继承,社会阶层跌落至庶人。他只有自谋职业,靠着“博闻”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尝事纣”,在商朝为纣王服务。后因“纣无道”,就“去之”。后“游说诸侯”,周游列国,试图求得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无所遇”,报国无门。姜尚后“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听说姬昌懂得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就到周国国都周原附近的渭水垂钓,以求获得赏识垂青,同时观察姬昌是否名实相副、值得托付。
姜尚在渭水边垂钓时,周国正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大致在商王武丁时期,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徙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地区,“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开始有“翦商”意图。周人在周原滋生人口,建设城邑,疆理交通,扩大耕地面积,实力迅速壮大,连续击败散居在岐山西北的混夷、西戎部落,周边小国纷纷归附。古公幼子季历继承父业,开疆拓土,先后征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等戎人部落,解除周边戎族的威胁,受到商朝看重。商王文丁任命季历为“牧师”,周国成为得到商朝承认的西方大国。
姬昌回国后,一日准备到渭水边打猎,就先卜了一卦,卦象显示这次打猎“所获非熊非罴,非虎非豹,兆得伯王之师”,会遇到能帮助姬昌成就霸业的国师级别人物。姬昌大喜,就沐浴熏香,斋戒三日方才去打猎,以示郑重其事。
韬光养晦,断狱虞芮
姜尚指出,商朝“草茅胜谷”“众曲胜直”“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亡国之象尽现,周代商是大势所趋,建议姬昌顺应天命,坚定决心,立足于“道”和“义”夺取天下。姬昌表示,“允则,敢不受天之诏命乎”。
姜尚告诫姬昌,“天道无殃,不可以先唱;人道无灾,不可以先谋”,建议姬昌恭顺事商,麻痹纣王。姬昌心领神会,在周原建造商朝宗庙,供奉商朝列祖列宗,按时恭敬祭祀;主动进攻背叛商朝的诸侯,做出替商朝清理门户的姿态;在周原大兴土木,广纳美女,宴饮观舞,装作腐化享乐、胸无大志。姬昌的这一系列举动,成功麻痹了商朝。纣王得出“西伯改过易行,吾无忧矣”的结论,还赐给姬昌专门负责西方征伐事务的大权。
改善民生,搜罗人才;对外,姜尚劝姬昌把周国的洛西之地献于纣王,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树立敢为天下人请命的形象,从而扩大在诸侯中的影响力,并结交同盟,分化瓦解商朝的属国。姜尚纵横捭阖的通盘外交战略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就是“断虞、芮之讼”。
虞、芮国君刚进入周国地界,就见“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农夫互相让田,行人互相让路;走到周国国都,见“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男女老少都互相谦让;进入周国朝堂,见“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士让大夫先走,大夫让卿先行。
回去后,虞、芮“乃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间田而退”,把有争议的土地划为缓冲地。各诸侯国听闻此事,纷纷表示,“西伯盖受命之君”,不久“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
虞、芮作为商朝的属国,发生纷争不去找商王调停,而是请求周国裁决,说明周已经开始取代商成为一些小国的实际宗主国。周人将此年称之为“受命之年”,姬昌随之称王,是为文王,并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季历为王季。宋代学者吕祖谦评论道,“文王听虞芮之讼而商道始衰”,这就是“文王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翦商羽翼,不畏天道
在姜尚的策划下,周国首先征服西北地区的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解除东进后顾之忧。接着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一带,灭掉位于太行山西麓的黎国(今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带),打通了穿越太行山最重要的通道,向东可以俯瞰商朝都城,向南可以直取商朝核心区域河洛地区。
通过向北部太行山脉和南部江淮、江汉两个方向的拓展,周国完成了对商朝的南北两路战略大包围。至此,天下南、北、西三个方向的大部分诸侯国都已经臣服于周国,这就是孔子所言,“三分天下有其二”。
据《六韬佚文》,周师进军至汜水牛头山时,“风甚雷疾,鼓旗毁折”,遇到狂风雷电,军鼓震裂,军旗折断,连武王御车的警卫员都“惶震而死”。在中国古代天象军事学中,这是出师不利的征兆,“群公尽惧”,军中流言纷纷。
年轻的武王在姜尚的激励下,“从之”,终于取得牧野决战的大胜,灭掉商朝,将周国升级为新的天下共主周朝。武王“平商而王天下”,姜尚“谋居多”,因功被封齐地,成为齐国开国始祖,史称齐太公。
姜尚为周国谋划的翦商之策,是中国历史现存第一份灭国战略规划,被后世称为《渭水对》,以纪念姜尚与姬昌的人生初遇。姜尚在灭商兴周大业中表现出的高明智慧,和他半生微贱、一朝得遇、成就功名的传奇经历,成为绝好的传奇小说素材,最终以“太公归位,众神回避”的神上神形象,从历史走向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