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澄泥砚,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中国四大名砚。中国四大名砚分别为: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
明代末期,随着石砚的大量开采以及铜砚、瓷砚、铁砚、漆砂砚、木砚等的出现,澄泥砚由于制作技艺复杂已明显处于下风,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失传的技艺。
《陶砚之首》一书中著《中国文房四宝》中有言:澄泥砚最早出产于绛州、已逾千年,而且历代首推绛州澄泥砚为第一。
另外,自唐宋以来,新绛澄泥砚就有“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亦足不亚于石”、“注水不涸”的声誉,被列为历代朝廷贡品。
新绛能产澄泥砚,很大程度上在于汾河的恩赐。汾河新绛,河道拓宽,流速减缓,浊水变清,富含着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这些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为澄泥砚“窑变”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檀香紫等自然色彩创造了条件。
绛州澄泥砚在中国砚史上享有盛誉,但遗憾的是,历史文献上并没有留下绛州匠人的姓名,只有“绛人善制澄泥砚”等记载。按照史书记载,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
绛州澄泥砚以汾河下游的澄泥为原料,经过特殊的焙烧工艺制成。
由于制工精细,使澄泥砚具有发墨快,墨水不容易干,不伤笔毫,便于携带的优点。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和一种信仰。